程良斌:陕西贡茶历史与文化综述

  • A+
所属分类:历史文化

程良斌:陕西贡茶历史与文化综述

【摘要】本文综述了陕西是最早生产贡茶的地方、是历史上贡茶、名茶的最高品评中心和茶文化中心,在陕建都皇帝宗佛,促进僧侣茶文化发展,贡茶生产推动茶道形成,复兴大唐茶道及法门寺茶文化研究,贡茶历代传,民歌扬四海,富硒紫阳茶是健康佳品、国饮新秀,是当代最好的礼茶、贡茶。

陕西是黄河南岸陕豫甘鲁地区产茶省份之一,属江北茶区的一部分,是我国最北和最古老的产茶省份之一,有悠久的贡茶生产与历史文化渊源。

一、 陕南是最早生产贡茶的地方

据《华阳国志·巴志》记载,陕西南部汉中、安康的巴国是我国最早栽培茶树、最早生产贡茶的地方。距今三千多年前的公元前1135年,周武王联合当时居于巴地的庸、蜀、羌、牙、微、卢、彭、濮等民族共同伐纣,之后巴蜀所产之茶列为贡品。巴国是我国最早栽培茶树、最早生产贡茶的地方。巴国大约形成于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初期,终止于公元前316年的战国中期,约有800年历史。巴国在陕西南部汉阴、安康一带活动,史称“此时巴子国都城已迁汉阴一带。”(国家级史学大家、《中华民族源流史》系列丛书作者何光岳《南蛮源流史》江西教育出版社1988年出版) “巴族大部分唐虞时由汉中北迁时,部分仍留居在安康一带,时称鱼邑。巴子国封立,安康巴人归之。”“巴国在今陕西汉阴至安康一带”,“巴的东南是楚国”、“巴国位于糜国之西” (陕西历史博物馆研究员、著名史学家杨东晨《陕西古代史》(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出版)。 “周灭殷后,武王封巴国于今陕西汉阴县地,并封周宗室贵族去统治,赐爵为子,称巴子国” (汉中市政府门户网站2010年4月4日《陕南开发》) 。据上世纪考古专家考证,汉阴城西沿的李家台古城镇遗址,很可能是巴子国都城遗址。古安阳县故城在汉阴汉江北岸阮家坝,古安康县故城先在今汉阴阮家坝,后在汉江南岸今汉阳坪,古汉阴故城也在今汉阳坪,今石泉县城则是东晋时晋昌郡及长乐县故城、北魏时的永乐县故城,今紫阳汉王城为昔日的汉阳故城,今紫阳白马石为昔日的宁都故城,从李家台古城镇遗址中发现有绳纹瓦、灰陶残片、细泥红陶、夹沙灰陶残片、红烧土块等,这些明显带有周代标记,西周巴子国是受封小国,城池不大,李家台古城镇遗址正符合这一特点。(专家学者论西周在汉阴立巴子国 作者:李家成 )后来,巴国为秦国所灭,巴王被虏。

程良斌:陕西贡茶历史与文化综述

图一:《华阳国志》书影

从考古发现看,在汉水上游地区的城固、勉县、安康等地都发现有巴文物。最有价值的是1986年安康市汉滨区王家坝商周遗址发现的史密簋,簋底铸铭文记载了在周王朝担任“师”之职的巴人师俗和在周王朝担任“史”职的史密,率领族人东征,受周王嘉奖的史实(图二:史密簋铭文)。

1973年汉中市勉县茶店子出土的“巴式铜矛”是巴族龙支系在这一带活动的佐证。1974年安康月河北部出土虎妞镦于及巴式剑、戈、矛及青铜乐器,也是巴族文化的实物依据。

巴国在今汉阴建都,安康是古代巴人的活动中心,是我国最早生产贡茶的地方,是我国最古老的茶区。

程良斌:陕西贡茶历史与文化综述

图二:史密簋铭文

二、陕西是历史上贡茶、名茶的最高品评中心和茶文化中心

陕西是我国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时间最长的地方。“秦中自古帝王都”,从公元前11世纪起,西周、秦、西汉、新莽、东汉、西晋、前赵、前秦、西魏、北周、隋、唐13个王朝先后在陕西建都,历时11个世纪。尤其是西周、秦、西汉、隋、唐等朝代,几度把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推向鼎盛时期,至今令国人为之振奋,世界为之瞩目。这种京都的特殊地位,不仅有力地促使农牧业、手工业、食品业和制药业的兴旺发达,同时也推动了茶业的发展。

陕西是公元前2世纪开辟的古“丝绸之路”的起始点。开辟“丝绸之路”的我国汉代著名外交家张骞就出生在汉中市的城固县。东汉名将班超经营西域,唐代高僧玄奘步履“西天”,都是由陕西扶风去秦州走上丝绸之路的。积淀丰厚的中华文化、农耕文明和丝绸、茶叶、陶瓷、纸等土特名产就是从这条路源源不断地传至欧亚,对西方文化和生产、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有人把“丝绸之路”称为 “丝茶之路”;而西域的许多名产和印度文化、佛教文化也由丝绸丝茶之路东迁,由法门寺经过长安传到各地,丰富了我国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统一的隋唐王朝由于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开放的文化政策,使全国2/3的人口集居在北方,而京都长安,不仅成为政治中心、经济文化中心、也是贡茶、名茶的最高品评中心和茶文化中心。唐穆宗时《旧唐书》卷一七三《李珏传》载:“茶为食物,无异米盐,于人所资,远近同俗。既祛渴之,难舍斯须。田闾之间,嗜好尤切。”当时,上起天子,下迄黎民,都喜饮茶。陆羽《茶经·六之饮》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齐有晏婴,汉有杨雄,司马相如,吴有韦曜,晋有刘琨、张载、远祖纳、谢安、左思之徒,皆饮焉。滂时浸俗,盛于国朝(唐)两都(西安和洛阳)并荆渝间,以为比屋之饮。”

天子饮茶,命产茶州进贡,唐代贡茶分为土贡和贡茶院专贡两种,大历(766~779年)以前,我国茶叶还只有土贡而没有税赋。贞元十七年(801年)《通典》载:安康郡贡茶芽一斤,夷陵郡贡茶二百五十斤,灵溪郡贡茶芽二百一斤(《农业考古》1993.4.朱自振文。)

北宋嘉佑五年(1060年)成书的《新唐书》,注明贡茶者有河北、山南东西、淮南、江南东西、黔中和剑南等八道,怀、峡、归、夔、金、梁、寿、庐、靳、申、常、湖、睦、福、饶、溪和雅等17州。

唐天子特喜尝新茶,每岁设清明茶宴,命蜀、吴所产蒙山、紫笋等名茶,务于清明节前用驿骑急程飞送京师,称“急程茶”。有些皇帝殿试制举,召见学士等,给予宫人侍茶汤的特殊礼遇。《独异志》云:“元公德秀,明经制策入仕。”其一篇《自述》云:“延真对引绿衣郎,红砚宣毫各别床。天子下帘亲自问,宫人手里过茶汤(《登科记考》卷二十七《附考制科》云:“按德秀开元廿一年进士,此误为明经”。)

唐文宗尚贤,“尝召学士于内庭论经,较量文章,宫人已下侍茶汤饮馔(《唐语林》卷二《文学》)。”开元以后,贡茶跻入赐物,永泰元年(765年)大宦官鱼朝恩判国子监事,代宗命“中使送酒及茶果,赐充宴乐(《旧唐书》卷二十四《礼仪志四》)。”中书舍人常衮,获“赐茶百串(《文苑英华》卷五九四《谢进橙子赐茶表》)。”《金銮密记》还记载了唐代的惯例“翰林当直学士,每春晚入困,则日赐成象殿茶。” 元和八年(813年)唐宪宗以绢千疋“茶千斤为兴唐观城复道夫役之赐(《册府元龟》卷五十四《帝王部·黄老二》)。”得到天子赏赐的王公贵族们,感激涕零,视为殊荣,誓死图报。白居易多次获得赐茶,在《三月三日谢恩赐曲江宴乐状》、《文苑英华》卷六三二中描述道:“踏舞踞地,欢呼动天”,视为“荣降天上,宠惊人间”。杜牧在《寿昌节谢酒食(集作茶酒)状宣宗生日》里表示“杀身粉骨,难酬圣主之恩”。文人嗜茶,“《封氏闻见记》王公朝士无不饮(茶)”,僧人嗜茶,道士饮茶,军人也饮茶,茶肆遍天下。《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云:“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旧唐书》卷一六九《王涯传》云:“长安外郭城有茶肆。”《玄怪录》卷三《采剩使》云:“长庆初,长安开远门外数十里处有茶坊,内有小房间,供商旅饮茶。”

唐人饮茶成风,是茶文化形成的社会基础,茶圣陆羽在与文人、僧侣的交往中获取了大量的茶叶知识,经他28年的实地考察,深入到32个产茶州县,到780年写成《茶经》,对我国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正如《封氏闻见记》云:“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统笼贮之,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伯熊者,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

三、在陕建都皇帝崇佛,促进僧侣茶文化发展

僧侣茶文化是茶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佛教是茶文化的重要传媒。《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载:“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传相仿效,遂成风俗。”佛教的饮茶习俗由下而上,由民到官,逐步传开,传入宫廷以后,宫廷以茶道来赐赏武将文官,招待来使、法门寺出土的文物中,大部分为生活用具和佛教活动专用器具,生活用具中,茶具占绝对优势。咸通十四年四月(873年)法门寺佛骨迎进京都长安,七月十九日懿宗驾崩,十二月十九日送佛骨回归法门寺。从志文碑内容看,僖宗在懿宗供奉法器,供养器、舍利容具的基础上又供奉了茶具,充分表现了以茶供佛,以茶敬祖的双重含义。

法门寺是唐代帝王崇佛的一个突出典型,初唐的唐高祖、太宗、高宗、武则天,中唐的肃宗、代宗、德宗、宪宗,晚唐的懿宗无不崇佛。据史料记载,每三十年,要到法门寺迎奉一次佛骨,每次迎佛骨,各代帝王都要尽其所能、舍其所爱,随真身供养,以表虔敬,祈祷佛祖,保佑自己的健康及社稷安全。会昌法难以后,咸通十二年(871年),在法门寺塔下旧隧道的西北角发现了佛骨,朝野震惊,欣喜若狂,御用高僧智慧轮、澄依、智琮等,迎合懿宗皇帝的需要,积极开展迎佛骨的准备工作,咸通十四年(873年)四月初八日(佛诞日),按皇帝敕令迎佛骨,从京城长安到法门寺,三百里间道路昼夜不绝。佛骨送归法门寺时,皇帝及皇宫成员特精选千余件珍宝,随真身供养,为此,凤翔节度使专门在法门寺塔下修建了地宫的秘室,将供养品摆放成空前绝后的曼荼罗大坛场,为后世留下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皇帝崇佛与茶文化的稀世珍宝。

皇帝崇佛,天子赐茶,寺院自行种茶,寺院供茶不仅普遍,且已按佛教仪规形成三种茶道形式:用茶来供养佛、菩萨,曼荼罗中供茶和日常生活饮茶。唐代的寺院都设有“茶堂、茶寮”,配有“茶头”施茶僧职位,宾客至,以茶礼接。唐代五台山各寺院中的“普通院”是接待过往香客的机构,出土的唐西明寺石茶碾高9.5厘米,宽16厘米,长21厘米,是寺院碾茶、僧人细啜慢品的物证。李白《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并序》云:“余游金陵,见宗僧中孚茶数十片,拳然重叠,其状如手,号为‘仙人掌茶’,盖新出玉泉之山,旷古未觌,因持之见遗,兼诗要余答之,遂有此作(钱时霖《中国古代茶诗选》)。”

寺院有茶园,僧侣既会栽培管理茶树,又会采茶制茶,名刹往往也出名茶,刘禹锡参拜西山寺时,僧人以熟练的技艺现采现制新茶,以高雅的现场烹饮迎接他,有《西山兰若试茶歌》诗为证:

山僧后檐茶数丛,春来映竹抽新茸。

宛然为客振衣起,自傍芳丛摘鹰嘴。

斯须炒成满室香,便酌砌下金沙水。

骤雨松风入鼎来,白云满盏花徘徊。

悠扬喷鼻宿酲散,清峭彻骨烦襟开。

……

僧言灵味宜幽寂,采采翘英为佳客。

僧人中的陆羽、皎然、圆仁、空海、最澄等典型人物,既是佛教文化的弘扬者,也是茶文化的倡导传播者。唐代,是佛教文化和茶文化的黄金时代,积公禅师善烹茶,被唐代宗召入宫中,宣宗也为得到长生之道,将年逾一百二十岁的嗜茶老人召入内宫,并为他建茶寮,赐茶五十斤。皇帝崇佛,僧侣嗜茶,佛教和茶文化同时在皇宫扎根,当时,不论作为京都的长安、洛阳或是佛门圣地法门寺,五台山,都有专为皇帝及其王子公主服务的御用道场。僧人在御用寺院供养菩萨,以佛教茶道形式为皇帝进香祈福。佛教以茶示俭(陆纳),以茶示廉(桓温)、以茶养生守道(法瑶),以茶示礼(陆纳),感化了唐代皇帝,这方面的“唐风”对后世发生了深刻的影响。齐武帝遗诏以茶敬祖,梁武帝三番以身事佛,从而使佛教禁酒饮茶的茶文化风俗很快传遍大江南北。唐代寺院用茶除自种外,大都属于天子赐予。日僧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写道:五台山“六月六日,敕使来,寺(大花岩刚维寺)中众僧尽迎展,使送到山表施十二大寺……茶一千斤……”。茶在寺院中供养三室(佛、法、僧),招待香客外,佛教的重要活动如圣节、千秋节、国忌日、佛降诞日、佛成道日、涅磐日都要供奉茶汤。

僧侣茶文化是从天竺古国东迁的佛教文化和中国茶文化相互影响而形成的。中国的道家和儒家主张“俭德”、“俭约”、“克己”,佛教不仅有此种主张,且有更严密的仪规制度,佛教有五戒、六度,过午不食、不食荤、早课晚课、席地打禅等制度,佛教“大兴禅教,务于不寐,又不夕食,许其饮茶”,这是茶禅一味的由来。

唐代,大批日本和新罗的僧人来到大唐帝国,他们受到中国僧人佛教茶道文化的礼遇,回国后也带去了佛经、佛像、曼荼罗画图,也带去了茶籽,带去了中国的茶道文化,并逐步形成和发展了本国的茶道。唐代的寺院是茶道文化的传播中心。

四、贡茶生产推动宫廷茶道的形成

唐代王室,崇尚饮茶,十分重视贡茶生产,唐代茶区分布已十分广阔,有80多个州产茶,遍及今四川、陕西、湖北、河南、安徽、江西、浙江、江苏、湖南、贵州、广西、广东、福建、云南等14个省区。各地茶叶名品150多个,其中,陕西有金州茶芽、梁州茶及西乡月团3个名品。据李肇所著《国史补》记载,列入贡品的有14个,即蒙顶石花又名小方或散茶,湖州常州紫笋茶,寿州(今寿县)、庐江(今合肥)、凤阳三郡的黄芽贡茶、信阳毛尖、雅山瑞草魁;峡州(今宜昌)的明月、碧涧、茱萸、芳蕊;荆州(今蕲春蒲圻)的团黄茶;越州(今绍兴)的剡溪茶(今嵊县)、余姚仙茗;睦州(今建德)的鸠坑茶;婺州(今金华东阳)的东白茶;东川(今四川江油县)的神泉小团茶;洪州(今南昌)的白露茶;灵溪(今湖南龙山)的芽茶,金州(今陕西安康)的芽茶。

除民贡外,还于大历五年(770年)在顾渚山(今浙江长兴,江苏宜兴)设置皇家贡茶院,有茶厂30间,役工3万人,工匠千余人,据《南郡新书》载:“顾渚贡焙岁造一万四千八斤。”唐《国史补》载:“长兴贡,限清明日到京,谓之急程茶。”贡茶进宫,宫内一片欢腾,有张文规《湖州贡焙新茶》诗为证:

凤辇寻春半醉回,

仙娥进水御帘开。

牡丹花笑金钿动,

传奏湖州紫笋来。

宫廷茶道是在陆羽《茶经》被文人士大夫接受后形成的文人茶道和寺院僧侣所接受后形成的寺院茶礼的基础上,改造、升华、拔高后形成的宫廷化茶道。《调琴啜茗图》,《萧翼赚兰亭图》,顾文炳(明代人)临阎立本(太宗朝画家)斗茶图,武则天赐六祖惠能香茶,是初唐宫中饮茶的写照。《梅妃记》开始有了皇妃斗茶的记载,玄宗与(梅)妃斗茶,顾对诸王戏曰:“此梅精也,吹白玉笛,作《惊鸿舞》,一座光辉。斗茶又胜我矣”。妃应声曰:“草木之戏,误胜陛下,设使调和四海烹饮鼎鼐,万乘自有宪法,贱妾何能较胜负也。”

代宗大历三年(768年),代宗诏陆羽进宫专为双目失明的积公禅师烹煎茶汤,积公禅师品尝了一口由侍女送来的茶汤,就断定是弟子陆羽所烹,足见陆羽烹茶技艺的高明和师徒茶道相通的奥秘。

开元时,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到代宗,德宗两朝,宫女妃嫔们经常在宫中聚会,大行茶道。

宫廷茶道有三种不同形式:

第一种形式是宫女自娱式茶道。德宗时女侍人鲍君徽所作《东亭茶宴》是这种自娱式茶道的生动写照:

闻朝向晓出帘栊,

茗宴东亭四望通。

远眺城池山色里,

俯聆弦管水声中。

幽篁引沼新抽翠,

芳槿低檐欲吐红。

坐久此中无限兴,

更怜团扇起清风。

初唐画家周昉的《调琴啜茗图》突出了宫女品茶调琴的主题。《宫乐图》则反映了唐代宫廷侍女茶道的场面。

第二种形式是宫廷赐茶。皇帝在上,文臣在下,宫女侍候茶汤。“文宗皇帝尚贤乐善罕有伦比……每试进士及诸科举人,上多自出题目,及所司进所试而披览,吟诵终日忘倦,常廷学士于内廷讨论经义,较量文章,令宫女以下侍茶汤饮馔。”

除赐茶汤外,皇帝还给大臣赐干茶。大臣得到皇帝赐给的茶叶感到无限的荣耀。刘禹锡《代武中丞谢新茶》云:“赐臣新茶一斤”,“恭承庆赐。跪启箴封,伏以方隅入页。……既荣凡口,倍切丹心。”其仪式极为庄严。

皇帝赐茶对象除近臣外,还有戍边将士和高僧名儒。韩翊《田神玉谢茶表》载:“臣某言,中使至,伏奉手诏,兼赐臣一千五百串,令臣分给将士以下,圣慈曲被,戴荷无阶。”“咸通九年,同昌公主出嫁,宅于广化里,上每赐御馔汤物……其茶则绿华紫英之号……。”

第三种形式是大型的“清明宴”。自汉代以来,长安城市民十分重视在清明节这天祭祀天地、祖先。唐代贡茶制度形成后,清明节融进了茶道文化,豪华、高雅、宫廷化的清明宴,牵动着各级地方官吏和各地茶农,李郢的《茶山贡焙歌》写得十分生动:

使君爱客情无已,客在金台价无比。

春风三月贡茶时,尽逐红旌到山里。

焙中清哓朱门开,筐箱渐见新芽来。

陵烟触露不停采,官家赤印连贴催。

朝饥暮匐谁兴哀,喧阗竞纳入盈掬。

一时一饷还成堆,蒸之馥之香胜梅,

研膏架动声如雷。

茶成拜表贡天子,万人争啖春山摧,

驿骑鞭声砉流电,半夜驱夫谁复见?

十日王程路四千,到时须及清明宴。

吾君可谓纳谏君,谏官不谏何由闻?

九重城里虽玉食,天涯吏役长纷纷。

使君忧民惨容色,就焙尝茶坐诸客。

……

按唐代宫廷礼仪,清明宴上有仪卫、侍从。皇帝、皇后在上,文武大臣分坐两旁,宫女炙茶,烹茶,时有乐队伴奏,皇帝皇后品尝后下旨,分给大臣品尝,然后歌舞起,大厅内边尝清明新茶、茶食、茶果,边观赏宫女舞蹈。

五、复兴大唐茶道及法门寺茶文化研究

法门寺出土的宫廷茶器是复兴大唐茶道的基础。法门寺位于陕西省扶风县境内,先有塔,后有寺。据佛教经典记载,法门寺内的塔是在中国所建19座真身舍利塔的第五座,内藏佛的手指骨。唐王朝200多年间,除武宗李炎外,其他历代帝王皆信奉佛教,每30年开塔一次,举行最高礼佛仪式将佛骨迎往皇宫内供奉,以祈岁丰民和,国运昌盛。唐末咸通十五年(874年),僖宗李儇最后一次将佛骨及历代帝王供奉的千余件古器珍品一同封入法门寺地宫,直到一千多年后的1987年4月3日,佛骨舍利连同这批稀世珍宝始得重见天日。这批稀世珍宝中有一套唐代皇宫曾使用过的系列茶器,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等级最高、最豪华的茶具。根据其本身铭文及同时出土的《物帐碑》记载:“茶槽子、碾子、茶罗子、匙子一副七事共八十两”。从錾文上看,这些器物于咸通九年至十二年制成。在鎏金飞鸿银则,长柄勺,茶罗子上还有器成后以硬物刻划的“五哥”两字。“五哥”是宫中对僖宗小时称呼。《物帐碑》将茶具列入新恩赐物(僖宗供物)项下,其“七事”当指茶碾子、茶锅轴、罗身、抽斗、茶罗盖、银则、长柄勺。另外,属于茶具的还有唐僖宗供物中的三足架摩羯纹银盐台,由智慧轮法师供奉的三件盘旋座小盐台,由僖宗供奉的两枚笼子,茶碗、茶托。此外,还有部分瓷器,琉璃器、食帛、揩齿巾、折皂巾等丝绸洁净用具。这套出土的茶具质地精良,系列配套,充分反映了唐宫廷茶道是奢华、精美、高度艺术化的最高等级的茶道。

法门寺地宫佛骨舍利及包括全套茶具在内的稀世珍宝的出土,是我国考古史上一项轰动世界的重大发现。1988年11月9日,重修后的法门寺与新落成的法门寺博物馆正式开放。1993年6月12日,国家主席江泽民到法门寺视察后为博物馆亲笔题词:“充分利用地下出土文物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缔造文明、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遵照江主席题词的精神,法门寺博物馆在保护、宣传这批珍贵文物的同时,积极发起和参与组织法门寺唐代茶文化的学术研究,先后邀请海内外专家坐谈交流,组织专业班子到江、浙、闽、赣、湘、鄂等地考察,组织专家专题讨论,并委托紫阳县研制出专供茶道表演的专用饼茶(《茶叶通报》1994.1.p28,程良斌《唐代宫廷茶道专用饼茶试制》)。经中宣部批准,1994年11月3~7日由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陕西省对外文化交流协会,法门寺博物馆联合举办了“法门寺唐代茶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有200多位中外学者、专家出席,收到论文50多篇。会上法门寺博物馆隆重推出了唐代茶文化历史陈列厅,举行了大型唐代宫廷茶道表演——清明宴,直观而真实地反映了唐代茶道文化。这次茶道表演是在考证法门寺文物、检索历史文献,分析唐代壁画的基础上设计编排的。表演再现了唐代清明茶宴上皇帝赐茶,宫廷仕女炙茶、烹茶、敬茶及表演唐代宫廷乐舞的盛况,博得了中外学者的赞誉。

六、贡茶历代传 民歌扬四海

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大批流民涌入大巴山区,从公元五世纪末隋朝建立起,到公元十一世纪金大举南犯的六百余年间,汉水流域是比较安定的。从而促进了大巴山区的开发,使唐代的金州(今安康)、梁州(今汉中)成为当时有名的富庶之区,陆羽《茶经》划为全国八大茶区之一的山南茶区,茶叶生产得到了较大发展。睃《新唐书. 地理志》记载,唐代的金州、梁州生产名茶、贡茶,敬贡朝廷。紫阳毛尖是金州贡品茶牙的传统产品,到清代成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民国《紫阳县志》有“每岁充贡”“茶之原质色香味较他处所产俱胜”的记载。更有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馆的《贡茶事案》信票国家一级文物作证(图:大清征茶),清光绪三年(1877年)正月,紫阳县知县唐清辅差遣衙役办理的《贡茶事案》信票,上书:“照上届贡茶数目严催采办,务于二月内申解”。信票还写明在紫阳境内麻柳坝、茅坝关、权河及盘厢河等地采办春茶的具体数目。

勤劳淳朴的紫阳人,不仅历代生产贡茶,还能歌善舞,喜欢唱歌,劳动时唱歌,以歌声协调节奏,鼓舞情绪;婚丧时唱歌,以歌声表达喜悦或悲伤,用歌声来传递感情,以歌声来表达愿望。歌声使紫阳人乐观向上。紫阳人民在歌声中尽情享受着生活的惬意,使和谐美好的人生代代相传。紫阳人的乐观带给了他们健康的身心,带给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生生不息的追求。在长期茶叶生产实践中,紫阳人创作了数以千计的凝聚汉水文化、巴属文化的山歌、茶剧、茶舞。茶山上,采茶人细细地采茶,悠悠地歌唱,茶园成了“歌园”。紫阳不仅是名优茶、富硒茶生产基地,是2008年中国茶叶学会授予的“中国名茶之乡”,且是有名的民歌之乡,是国家文化部命名的“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具有巴人传统的紫阳民歌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茶香飘五洲,民歌扬四海。2010年4月16日,第七届紫阳富硒茶文化节在新修建的紫阳广场开幕,王晓江县长主持,罗雪剑书记致词后,精彩的紫阳民歌舞蹈《茶乡迎客来》引出了著名歌星与当地民间艺人的出色演出,台上,轻歌曼舞,激情飞扬;台下,欢呼振奋,掌声雷动。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人们不仅看到了著名歌星带来的热闹,更看出了紫阳不愧是民歌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此前,为宣传紫阳、宣传紫阳富硒茶,陕西电子音像出版社专门制作了VCD光盘《紫阳茶歌》。在悦耳优美的民歌音乐声中,人们听到了动听的解说词:

在祖国中心腹地镶嵌着一颗美丽的明珠,

它就是陕西南部的紫阳县。

紫阳县因道教南派创始人“紫阳真人”而得名

境内多山多水、物华天宝。

山为秦岭、巴山,雄奇俊秀;

水为汉江、任河,清澈明丽。

物为富硒绿茶,独备丽质;

民间艺术有紫阳名歌,世代传承

在这里,茶借歌以播名,

歌因茶而飞杨,

茶煮国饮,歌扬国风,

茶、歌比翼,分外迷人,

被人们称为“茶乡、歌乡”。

2008年3月国家文化部正式命名紫阳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同年陝西省文化厅命名紫阳为《民歌之乡》

生活在青山绿水之间的紫阳人

以茶会友,以歌传情,愿以佳茗妙歌与朋友共享。

这是来自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的第一张民歌专集,共18首,有:传统茶歌《上茶山》、茶歌联唱《山歌好比汉江水》、《三月三上茶山》、《彩色的汉江》、明代诗人叶世倬茶诗《清明已煮紫阳茶》、《游客醉茶乡》、《采茶忙》、传统山歌《送饭调》、《挑水调》、《南山竹子》、传统民歌新唱《郎在对门唱山歌》、新民歌《啦里啦》、《久不唱歌忘了歌》、传统小调《绣手巾》、《幺妹是棵清明茶》、山歌调子《太阳出来似火烧》、花鼓子新唱《驾起彩船走汉江》、新民歌合唱《山歌长 山歌亲》。

程良斌:陕西贡茶历史与文化综述

尾声:“雨前一样是新茶,坡有阴阳性各差;齐焙白毫先入贡,香风吹出野人家。”这是清代江开的《紫阳竹枝词》,是对历史上贡茶生产的生动写照。但是最值得记录的还是人民当家作主以后紫阳茶进京鉴定和在人民大会堂召开评议会一事。

1989年9月6日,陕西省科委在京主持召开了紫阳富硒茶开发研究成果鉴定会,专家们鉴定认为:“天然富硒紫阳茶营养成份丰富,无污染,含硒量丰富,是具有广阔前景的保健品,特别对人体补硒有益,并具有一定的防癌、抗癌、抗衰老作用,为国内首次通过审定的富硒茶,其研究成果为国内领先水平,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为人类健康找到了一条既符合国饮习惯又简便易行的天然补硒途径。” 著名营养学家于若木对紫阳富硒茶,富硒资源开发给予了亲切关怀与关照。她第一次题词:“开发富硒紫阳茶为全国人民健康服务是紫阳县义不容辞的责任”,把“开发富硒紫阳茶”提到了“为全国人民健康服务”的高度。1990年4月亲临紫阳考察,又挥笔题词“紫阳茶富硒抗癌,色香味俱佳,系茶中珍品”。在她的积极倡议下,7月3日,中国科协与安康地区行署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了紫阳富硒茶专家评议会。包容着大巴山的清新,浸润着汉水甘醇的紫阳富硒茶,从紫阳这块穷乡僻壤,进入庄严神圣的人民大会堂,接受习仲勋、马文瑞、杨成武等领导和著名营养学家、茶叶专家、预防医学专家的鉴尝和评议。习仲勋副委员长品饮后题词“健康佳品,驰誉神州。”评议会上于老又一次提出对紫阳富硒茶要“重新评价,应赋予它新的价值”,以后又题写了“国饮新秀天然富硒紫阳茶”的题词。富硒紫阳茶是健康佳品、是国饮新秀,是当代最好的礼茶、贡茶。

2011.03.13

weinxin
子午古道紫阳富硒茶微信
扫微信可随时随地咨询,分享紫阳富硒茶知识。微信号:zyfxc123
zyfuxicha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